close
課程編號:081517
課程名稱:台灣史--台灣的日本殖民經驗
授課講師:李天健

課程主旨:人們一般對瑞芳較為熟知的形象有三個。觀光之地與婚紗小鎮,是瑞芳當代最鮮明的形象;吳念真拍攝的影片《多桑》,表現了台灣戰後的一種歷史形象:不同統治政權的經歷,造成高度緬懷日本的多桑和其國民政府意識型態下成長的子女,代與代之間的意識型態衝突;而另一部也是以瑞芳為背景的影片《無言的山丘》,片中日本殖民統治對於瑞芳礦工工人的高壓對待,以及工人對於遭受剝削與歧視的憤恨與無奈,則又與《多桑》形成奇特的對照。

這三個歷史形象之間的不協調與衝突,並非偶然;它們不但具體而微的呈現了台灣百年來的歷史演變,同時暴露了人們對於台灣歷史記憶的斷裂問題。這種歷史記憶的斷裂,持續至今,猶然是台灣社會內部衝突的根源之一。

回顧歷史是為了展望明天,為今天的自己定位方向。人若要對於今天的自己有清晰的定位,首先要透過歷史瞭解他今天的樣貌是如何被型塑而成,對其所處的環境有整體的理解。這門課程要討論台灣百年來的歷史,並分為兩個時期: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與國民政府戒嚴統治時期。課程內容不只是簡單的訴說歷史故事,而是要透過對歷史過程與社會脈絡的追索,理解我們今天的樣貌是如何形成的,並據而探索台灣的可能性,以反思我們自己的社會定位。

這學期課程將首先探究台灣社會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整體處境,希冀能達成經驗性以及理論性兩者交融的深度理解。我們一方面要探討日本為求資本剝削目的而建立的經濟支配體系,以掌握不同群體之間的階級關係,另一方面則要追索日本的「同化—皇民化」推動過程,以理解不同的台灣住民群體如何與日本殖民統治抗爭、妥協與合作。

課程整體進行的主要目標有二:1、促發人與歷史的連結,2、發展「整體的理解社會」的智識能力。以下是幾位學員對於這門課程學習經驗的分享摘錄,作為這兩個課程目標的具體說明。

A學員:和歷史連結的體會
從歷史會比較容易瞭解自己,為什麼會型塑成今天的樣子,瞭解自己所處的環境,透過這種連結,會慢慢感覺跟社會有一種認同,一種歸屬感。一開始是林茂生那份講義,我回去看那份東西,這些是跟我生活息息相關的,是存在的事實,她曾經歷過也是被掩蓋抹掉一部分,觸動我想追究歷史真相,真實面對。開始會有主體的觀念,我們生活在這個地方,應該要更瞭解這塊土地,它曾經發生過的。我會希望我的朋友,也能夠瞭解這塊土地,歷史的緣由,才能夠去愛這塊土地。

B學員:對於社會與歷史位置的體會
我上課下來覺得好像抓到一條生命的根源。感覺自己是有重量的,不再是漫無目的的人生,抓到源頭後相信自己的生活能過得更有厚度。以前感覺自己對人只要無愧於心即可,對發生於週遭的任何事,皆無深入探討與了解的興趣。借由歷史人物的探究、時代的演變,反省自己的人生,結婚後的生活,才驚覺自己是如何的隱沒在那道德文化的緊箍咒中。以前你給我什麼,我就怎麼樣過生活的那種感覺,就是被型塑成什麼形狀,自己就是什麼樣子,完全沒有自我意識、自我思考的能力。現在的感覺是因為我可以看到,我的位置那邊是空缺的,我可以站進去我的位置裡面,所以那是一種歸位,那個感覺就像乾枯的小花,經過陽光、雨水的滋潤重新活過來的雀躍。

C學員:對於社會整體的體會
我們以前很著重在人的部分,可是我覺得這個學期的課程,這樣子上下來,我認知到那個複雜度不僅僅是人的問題,就是說,整個整體社會,那個大環境背後有形無形的影響力量,那個龐大的結構體,對人的影響,我覺得那個東西是以前比較沒有,或許隱約知道,可是沒有那麼清楚的看到外在力的所在。而現在對於整體環境的變化,會看到背後那個很大的東西(資本主義、帝國主義),架在那邊,就是說對於人的型塑、事件的構成,那個隱身其後的多重因子及影子…

課程時間:週四晚上7:00~9:30

課程大綱:
第一週:相見歡與課程導論--1.本學期課程簡介;2.日本殖民時期基本介紹
第二週:影片賞析:人物影像Ⅰ--謝雪紅、蔣渭水、林獻堂
第三週:影片賞析:人物影像Ⅱ--後藤新平、八田與一
第四週:小說討論:寒夜三部曲(一)
第五週:小說討論:寒夜三部曲(二)
第六週:小說討論:寒夜三部曲(三)
第七週:日本殖民經濟體系的形成
第八週:階級支配與經濟利益的分配
第九週:人物影像Ⅲ--吳濁流、莫那‧魯道(霧社事件)
第十週:小說討論:亞細亞的孤兒
第十一週:從「同化」到「皇民化」
第十二週:從叛變者到志願兵
第十三週:《亞細亞的孤兒》中的三重意識
第十四週:反抗方案的評估--1、謝雪紅的共產革命路線;2、蔣渭水的民族運動路線;3、林獻堂的自治議會路線
第十五週: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瑞芳經驗
第十六週:期末分享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ueif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